遊樂場的潛規則
家入應該如何適度介入
而不會窒礙小朋友的社交能力發展

遊樂場的規則應該有小朋友訂定,作為家長大部分時間不應該介入小朋友與小朋友之間的社交活動,如果多遊樂場玩耍時,是親子為目的及教導小朋友的話,以下有幾點,大家必須要知道的,知道後便不會「粗暴」地介入小朋友的遊玩。

1. 管教自己的小朋友
其實遊樂場實在不是讓家長管教小朋友的好場所,尤其是在守規矩這一環節上,小朋友在遊樂場上不守規矩,不應該介入嗎?如果不守規矩是自己的小朋友,而到遊樂場的目的是為了教導他們守規矩的話,家長先可以選擇介入。

小朋友不守大部分小朋友切下來的規則,例如單向排隊,小朋友逆流而上,如果大部分小朋友都不同意或介意的話,他們都會發聲,都會要求逆流而上的小朋友排隊。如果家長擔心小朋友不會作聲,那小朋友便學習忍耐,忍耐逆流而上的小朋友帶給他們的不便。

但想深一層,不能逆流而上誰的規定?有時候不同的小朋友再發揮遊玩的創意時,會令到遊樂場更歡樂。

2.遊樂場小朋友的主人
遊樂場的主人是小朋友,管教小朋友的事情不應該是遊樂場首要的作用,所以誰應該排隊、誰不應該排隊,應該有小朋友自己話事,誰不遵守大部分人的規則,就會受到不同程上的影響,所以作為家長應該把主權交換小朋友,從而幫助提升小朋友的社交技巧。

3. 不涉及生命危險時應該等待
哪麼什麼時候應該介入?如果小朋友的年紀太小,例如周遭的小朋友比孩子大好幾歲,家長在旁一起可能較安心,如果小朋友的自我活動能力很強,家長可以在旁觀察,有些年紀較長的小朋友會照顧周遭年紀較小的小朋友,這個社交的活動不但可以幫助自己的小朋友知道如何和比較大的小朋友溝通,年紀較大的小朋友又有機會照顧身邊較少的小朋友,不同年齡的社交層就在遊樂場中發生。


4. 反面教材 
有許多時候,一些小朋友會遭到別人的家長訓話,像父母的權威來欺壓其他小朋友,這個我不太認同,不說究竟家長的心態是為了教導別人的小朋友,還是替自己的小朋友出氣,對自己小朋友會做成惡果,這個一會再談。

曾經眼見一名小朋友,正在玩耍時和另一名小朋友因意見不合而口角,在大家意興闌珊之際,小女孩突然發難,大叫:

媽媽,過來,罵她。

這樣就造成了小朋友依賴父母解決問題了,更嚴重的就變成以下所講的小惡霸。

5.壞處-小惡霸vs小鵪鶉
以上的那個女孩有跡象顯示他將會成為小惡霸,自持身邊有成年人替他出頭,一不如意就會要求成年人幫他解決社交問題,一般小惡霸並不是真的小惡霸,他們只是不懂得和身邊的小朋友好好溝通,社交技巧欠奉,導致事事倚賴成年人替他解決,久而久之變成小惡霸。

小鵪鶉在是小惡霸的相反,既然凡事都有家長替自己出頭,沒有社交能力之餘,也沒有想過應該怎麼辦,沒有因為發生了事情而思考日後碰上類似的事情時應該怎樣處理的思維,久而久之,但想發生事情便退縮,甚至乎沒有別人的幫助下,便離開遊戲了。

廣東人有一個粗俗的用詞,叫做「架兩」,即強行替當時人出頭,大家切記:要小朋友學會社交,家長先要學會放手;要再陪小朋友社交,我想必須讓小朋友經歷社交的過程才會學懂,切勿做一個「架兩」家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