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你的小朋友是特教兒童嗎?

圖片
甚麼是SEN? SEN是甚麼? 平等學習機會研究報告中把溝通障礙及情緒行為障礙介定為九大類別中的兩種,但沒有把精神病包括在內,而最新的教育局介定中,精神病是計算在內,但溝通及情緒障礙卻剔除了。 在香港,我們都叫SEN (Special Education Needs),其他地區會把Disorders/Disabilities放在最後,即SEND。無論「有D冇D」,他們都泛指在學習時因自身的障礙導致和一般小朋友的學習成效不一樣。 學習,不只是學業成績,泛指外界教授及/透過自身經驗累積而提高能力的過程。 所謂SEN,就是在外界(norm)教授過程中,教授效果跟其他人不一樣,無謂學習的程度或吸收後能表達出來的程度不似預期;有些如透過自身吸收經驗而學習到的成效更低。 就這點看來,我們都是不同程度上的SEN吧!還記得小四時,沒有中英文學習煩惱,卻成為數學科的死對頭;打波的朋學仔,都可以連人帶波「剷籃」入球,偏偏站著射球,第59次還是進不了球。 我們都是SEN,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回想小時候學習時的掙扎,也許我們可以更能了解SEN/疑似SEN小朋友學習經歷的艱辛。
圖片
 考試臨近,小朋友做功課溫書力不從心,如何是好? 自從疫情出現後,小朋友都有一段時間在家視像上課,無論習慣與否,對一些小朋友來說,線上學習確是一個挑戰,說是挑戰,不是因為小朋友力有不遞,而是學習時容易分心,家長們懷疑學習成效,考試在即,究竟小朋友要如何溫習,才可以在「半桶水」的情況下,「備戰」考試? 1. 做筆記 如果家中有聘請補習老師,還是家長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溫習,那麼,做筆記是十分有效的工具,為小朋友製造自己的溫習歷程,每天/每星期逐少逐少做,做好筆記可以,在考試前夕只需要拿出筆記來溫習,增加小朋友對自己學習的信心。 2. 朗讀(眼耳口並用) 有研究指出,朗讀增強記憶不只在語文,就連數學也可以,對於學習偏好用耳朵的小朋友幫助很大,當然如果喜歡用眼睛看的,就更鼓勵用心做完筆記後,大聲朗讀。 3. 合理行為後果 考試臨近,時間緊逼,如果小朋友還是「懶懶閒」,感覺很懶散,那麼便要和小朋友好好訂立合理行為後果,即如果小朋友未能做到一些事情,某一些東西(與其被要求的行為有關)便會被取去,讓小朋友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當然訂立合理行為後果有幾項原則,最重要的是不宜過份苛刻,也不宜追加「刑罰」(例如,即在小朋友接受合理行為後果時,如態度較差,也不要馬上追加罰則),也不是「為罰而罰」,乃是為了小朋友能進步而訂立,否則小朋友在下回一起訂立合理行為後果時便變得不合作,合理行為後果也再不有效了。 就以上三點,希望家長可以和小朋友好好溫習,過這個疫情的考試難關。
 我可以打小朋友嗎? 最近一則虐兒案終有定論,一干人等接受了法律的制裁,今日想和大家一起談「體罰」,大部份的家長都曾經接受過或多或少的體罰,在我們的年代,體罰太普遍了,所以有些人會習以為常。但很好多研究指出體罰不單影響小朋友心智發展,破壞親子關係,給予小朋友一個壞榜樣,到他們為人父母的時候便會效發。當然,在心理學角度,並不是說被打的小朋友長大後會體罰自己的孩子,就等於仿效自己的父母,但的確體罰或多或少會代代漫延,除非我們懂得在我們這一代終止。 有些家長會問:「我只係輕輕力,同埋嚇一下佢 等佢記住,下次唔好。」大家覺得怎樣?大家有沒有試過以下幾個情況: 情況一:只係細細力打佢,佢喊晒咁好似好痛,扮晒野 情況二:一時錯手,大力左 情況三:有時會嬲得制,打個陣會發埋脾氣大力左 情況四:越打越無用,都係照犯! 大家要體罰小朋友,目的是想小朋友學懂一些大人的道理,所以想分享比「體罰」更為有效的方法給家: 方法一:將責任歸還 做法:把小朋友該做的事,讓他們自己完成 好處是甚麼?好處是小朋友要學習、要經歷過程,自己把要做的事情完成是最大的學習法則: 當然,當中有一些竅門 一. 不說反話 有些家長很喜歡說反話,希望用激將法令令小朋友更快把事情做完,或希望小朋友在過程中得到更深刻的教訓,但其實許多小朋友聽不懂激將法背後的意思就是: 「爸爸媽媽,想你快點學會」/「仔/女,加油呀!」 切記反話會令小朋友誤解自己的意思,重要的道理領悟不了。還會令有些小朋友發起脾氣來,正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知道應該繼續未發脾氣時的事情,還是先解決發脾氣的事,所以不說反話很重要。 當然有家長曾經跟我說: 我真係覺得佢好唔掂架,所以咪話個事實俾佢知 等佢有自知之明,做得更好 大家試想想,一個小朋友,即使是中學生,他們在未學懂/學會一件事之際,冷嘲熱諷是不湊效的。建議方法、適度鼓勵,或者給足夠的空間,讓小朋友自由發揮去解決事情,才是辧法。 二. 不作過多言語上的鼓勵 對於小朋友的肯定,過多言語上的鼓勵的潛台詞是家長對小朋友 : 「你做唔到,所以我要鼓勵你」/「你做咁耐架」 小朋友自覺:「我做得唔好」/「啲大人目及實我」 所以最好的鼓勵就是告訴小朋友要做的事,然後,安靜在旁邊等候/安靜做自己的事情,讓小朋友知道你支持他,也會耐心等待他。那麼究竟甚麼時候,或應該怎樣讚美,可以於下次分享。 學習得到的
圖片
  遊樂場的潛規則 家入應該如何適度介入 而不會窒礙小朋友的社交能力發展 遊樂場的規則應該有小朋友訂定,作為家長大部分時間不應該介入小朋友與小朋友之間的社交活動,如果多遊樂場玩耍時,是親子為目的及教導小朋友的話,以下有幾點,大家必須要知道的,知道後便不會「 粗暴」地介入小朋友的遊玩。 1. 管教自己的小朋友 其實遊樂場實在不是讓家長管教小朋友的好場所,尤其是在守規矩這一環節上,小朋友在遊樂場上不守規矩,不應該介入嗎?如果不守規矩是自己的小朋友,而到遊樂場的目的是為了教導他們守規矩的話,家長先可以選擇介入。 小朋友不守大部分小朋友切下來的規則,例如單向排隊,小朋友逆流而上,如果大部分小朋友都不同意或介意的話,他們都會發聲,都會要求逆流而上的小朋友排隊。如果家長擔心小朋友不會作聲,那小朋友便學習忍耐,忍耐逆流而上的小朋友帶給他們的不便。 但想深一層,不能逆流而上誰的規定?有時候不同的小朋友再發揮遊玩的創意時,會令到遊樂場更歡樂。 2.遊樂場小朋友的主人 遊樂場的主人是小朋友,管教小朋友的事情不應該是遊樂場首要的作用,所以誰應該排隊、誰不應該排隊,應該有小朋友自己話事,誰不遵守大部分人的規則,就會受到不同程上的影響,所以作為家長應該把主權交換小朋友,從而幫助提升小朋友的社交技巧。 3. 不涉及生命危險時應該等待 哪麼什麼時候應該介入?如果小朋友的年紀太小,例如周遭的小朋友比孩子大好幾歲,家長在旁一起可能較安心,如果小朋友的自我活動能力很強,家長可以在旁觀察,有些年紀較長的小朋友會照顧周遭年紀較小的小朋友,這個社交的活動不但可以幫助自己的小朋友知道如何和比較大的小朋友溝通,年紀較大的小朋友又有機會照顧身邊較少的小朋友,不同年齡的社交層就在遊樂場中發生。 4. 反面教材  有許多時候,一些小朋友會遭到別人的家長訓話,像父母的權威來欺壓其他小朋友,這個我不太認同,不說究竟家長的心態是為了教導別人的小朋友,還是替自己的小朋友出氣,對自己小朋友會做成惡果,這個一會再談。 曾經眼見一名小朋友,正在玩耍時和另一名小朋友因意見不合而口角,在大家意興闌珊之際,小女孩突然發難,大叫: 媽媽,過來,罵她。 這樣就造成了小朋友依賴父母解決問題了,更嚴重的就變成以下所講的小惡霸。 5.壞處- 小惡霸vs小鵪鶉 以上的那個女孩有跡象顯示他將會成為小惡霸,自持身邊有成年人替他出頭,一不如意就會要求成年
圖片
 討好/賄賂小朋友使教養更暢順? 別以為自己沒有, 小心跌入「甜頭」誤區 許多家長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加入「賄賂」的元素,所謂「賄賂」即是刻意討好,用過份貴重禮物或金錢當作獎勵,希望小朋友能好好的接受父母的教導,用此當作交換,就是「我給你想要的」及「你給我想要的」關係,這樣做在剛開始時是湊巧的,但長期下去,教導失去了原意,小朋友也不清楚教導背後的目的及意義,反而在做對了事情後,「苛索」獎賞,如果家長們沒有給他們想要的作交換,教導就會失效,小朋友甚至乎會大吵大嚷,讓家長們喘不過氣來。 是小朋友不對嗎?不是,因為這個「交換的教導」,此讓小朋友妥協目前的狀況,並沒有遲到家長所教導的事情背後的意義,當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是,自然不過食就是不會把家長們想要的作交換,因為實在他們有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所以討好、賄賂小朋友以換得教養的目的這種手法是萬萬不能用,那麼應該怎樣才可以避免用了這個方法? 訂立清晰獎勵制度 可量度、可預計的獎勵,令小朋友容易掌握可以得到獎勵的方向,「討好」就不存在了。當然,希望小朋友快樂成長,偶然突而其來的獎勵,家長小朋友同樣開心,是可以接納的,只要不存在交換式條款就可以了。 人的性格40%是天生的,剩下來是可以模造的,只要小時候好好培養性格特質,從小事清晰訂立好規矩,正確的價格觀是可以慢慢的培育在小朋友身上。 www.mskayhomeyfamily.com www.instagram.com/mskayhomeyfamily www.facebook.com/mskayofficial https://youtu.be/4Qz3h6Fw 98
圖片
 小孩子慢熱, 不願和公園的小朋友玩 究竟應該鼓勵他找朋友一起玩, 還是父母跟他玩罷了? 遊樂場是屬於小朋友的地方,是自我認知,練習社交的場所,也是觀察及認識不同小朋友表達的地方,Ms Kay就很喜歡到遊樂場觀察小朋友們的交流。曾經有家長問小朋友到遊樂場,沒有主動跟小朋友們玩,觀察了許久,家長應該鼓勵小朋友參與別的小朋友的遊戲,還是自己和小朋友玩? 其實,無論是小朋友自己玩,和其他小朋友玩,和父母玩都可以,最重要是家長給予多方面的選擇及耐性就可以了。畢竟每個小朋友都不一樣,能夠和自己預期,簡簡單單,直接容易地成長就最好不過,只是小朋友不一樣,所以家長可以給予彈性的反應是必須的。 1. 觀察 遊樂場是觀察小朋友反應的最佳地方,可以觀察外來事物對他們行為上的影響,從外在的環境更了解小朋友,如果小朋友是慢熱的,可以給予更多時間,可能他們正在觀察不同人事物,正在調整自己,為自己和別人玩耍作出準備。 2. 鼓勵 所謂鼓勵並不是強逼小朋友必定要和遊樂場上的小朋友們一起玩耍,明白家長們的想法,在遊樂場不跟小朋友玩耍,幹嗎叫到遊樂場去?每個人的空間距離感都不一樣,尤其是小朋友,在一個空曠陌生的環境中,需要一些時間適應是必然的,遊樂場中有風擺的樹,自然環境,有些現代的小朋友是需要更多時間適應,尤其是現代有許多高敏度的小朋友,對於風擺的樹發出婆娑的聲音,他們有時候會覺得十分滋擾,所謂鼓勵,就是在觀察後,家長們可以陪伴小朋友一起在遊樂場玩耍,關鍵是家長跟從小朋友玩耍的模式就可以了,畢竟遊樂場是屬於小朋友的主場,要他們融入當中他們必須要有一定的話事權,所以在遊樂場上小朋主導遊戲的模式,家長跟從便可以。 不同的小朋友只需要給予不同的時間成長,在小朋友能夠主導的情況下,慢慢就夠容易融入別人的世界了。 www.mskayhomeyfamily.com www.instagram.com/mskayhomeyfamily www.facebook.com/mskayofficial https://youtu.be/4Qz3h6Fw 98 Q
圖片
 小朋友學業成績分數十分低,問題也不知道在哪裡, 老師說他心散,不能專心上課, 孩子是特殊學習需要嗎? 最近都留意到不少家長都在問相近的問題: 「我的小朋友成績不太好,有點懶,不願意讀書,上課時又被投訴不能專心,我的孩子是特殊學習需要嗎?」 其實單憑以上幾樣表徵,我們都很難「評估」小朋友是否有特殊學習需要,所以,最好的方法使自己能更明白自己小孩的方法是尋找專家的協助,找出答案。在未找適合的專家的時候,家長可以做以下幾點: 1. 找出成績「不好」的原因 所謂成績「不好」是甚麼意思?是學習上較有困難,還是不能按照家長們學習模式學習?懶惰的原因是因為想逃避讀書的責任,還是不喜歡讀書?還是不喜歡某些科目?甚至不喜歡某些老師?最重要的是如果被老師「投訴」小朋友不能專心上堂,謹記要清楚留意老師對孩子「不能專心上堂」的描述,有時候,大家對「不專心」的定義不一樣,倘若老師的描述是經常不能專心上課,未能交足功課,容易發白日夢等等,也就要注意一下。 2. 改變學習模式 找到了原因,我們可以嘗試用坊間不同的方法來幫助孩子,首要條件,是父母先學會。為甚麼?不是小孩子要學嗎?與父母有甚麼關係呢?關鍵是了解新的學習模式,學會後幫助小朋友套用在其他科目、事情上,對管教小朋友會有所幫助,最起碼如果知道小朋友不是聽覺型,就不會只強迫小朋友盲串英文字等。 3. 彈性接納新建議 曾經遇過不少個案,小孩都未能坐定做功課,每每家長為著「要坐定才做功課」費神,有時可以讓小朋友在較短時間內多走動一下,未能集中精神可以多用計時器(有較適合專注力較低孩子的特別計時器)等等,甚至接納小朋友的提議,畢竟學習是終身的事,無謂因為一時三刻令小朋友對學生產生厭惡。 www.mskayhomeyfamily.com www.instagram.com/mskayhomeyfamily www.facebook.com/mskayofficial https://youtu.be/4Qz3h6FwQ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