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這4個動作,去了解孩子是否「我只是好動,不是過動」



曾經有一個案,是一個擔心的年輕媽媽,女兒在三歲不足時已經上學了(兩歲沒有上過預備班,只上過一些playgroup),年輕媽媽的顧慮是:


「老師跟我通電,說我的女兒有過動症。」

為甚麼?

「她說她不守規則,不聽從指示,不理會老師。」

有沒有例子?

「那... ...我沒問... ...」


第二次見面時,她跟我說:

「老師說她不會排隊,別人要挑隊她就拿玩具玩。」

還有呢?

「老師說不,她不聽。」

原來如此。在家呢?

「她的確不太專心。」

例如呢?

「她看書時間超短,自己玩的時間也不長,東玩一堆,西玩一堆。」

你認為這是不專注?

「是的,不專心嘛。」


這個小女孩當時還差不多快3歲,父母的擔憂是絕對可以理解,有時我覺得緊張比不以為意較好,起碼緊張的父母會嘗試多理解自己子女的情況,況且許多特殊學習需要的小朋友如果盡早發現,會不同訓練,可以幫助改善許多能力或行為模式。看見這麼年輕的媽媽有這種與時並進的常識,我替這個小女孩高興,願意多花點時間、精力培養子女,對他們的成長起了積極的作用。當我正在感到安慰時(大概只有3秒左右),年輕媽媽逼切的問:


「哪裡可以做評估?要做評估嗎?我女兒肯定是過動症了!她是過動症嗎?...」


她的語無倫次反映了年輕媽媽的不安,我沒有想要特別安慰她的意思,但她的憂慮使我要跟她說個明白:

你說你的女兒有獨自看書及玩耍時間,對吧?只是時間較短,只有不到10鐘左右,對吧?

她只在學校不太能聽從老師的指令,她不排隊的次數有多少次?十分頻密?是在甚麼情況下不聽老師指令?


「... ...」



首先,老師特別提醒自己的孩子可能有某種特殊學習需要是感謝的,因為無論老師動機為何,小孩子的需要被關注到是一件好事,所以還得感謝這個老師。

但有一些事情,作為父母必須要記著,老師也會看漏眼的時候,他們的說話我們必須參考,但也不要以為是「判詞」,我們要冷靚處理自己的憂慮,再想想下一步。當大家小朋友被懷疑是過動,以下有四個動作大家可作參考,


1. 冷靜了解老師的說話



當老師對小朋友的行為只帶有形容詞,大家要問清楚意為何解,因為每個人對不同詞語有不同的理解程度,尤其是當人帶有情緒,說話時形容詞的理解更不一樣,所以,請老師對自身形容給多一些例子,會較能清晰明白完整的圖畫。

另外,如果老師給了例子,請老師再舉其他例子作佐證,原因是甚麼?以以上個案為例,不排隊拿玩具玩的次數有多少次?是甚麼時候發生呢?有沒有其他懷疑小朋友過動的例子?倘若未能了解小朋友的真實情況,便擔憂起來,其實或多或少,是對自己的精神虐待吧!


2. 給予孩子一點時間



個案中的小朋友年齡還少,要多注意發展是再真不過,不過,作為父母,要給予小朋友足夠的成長時間,何為足夠?就是不和別人比較的時間。其實,中國人比較奇怪,甚麼都喜歡比,比誰的孩是較快會爬,比誰的牙齒先長出來,比誰可以先說話等等,其他小朋友的成長可以作為參考,但也不需要逼切的讓小朋友令小朋友變成鄰家小朋友一樣。人的大腦中,有white matter及grey matter,前者是天生,後者透過經歷累積,但天生的部份跟累積的速度也不一,不可以一概以論,所以多給小朋友一點時間相當重要。


3. 先作評估



如果真的很憂心,可以到專業的精神科醫生作評估,不要讓自己猜來猜去,令自己更擔憂。


4. 家中訓練



許多家長會問,可以和小朋友做甚麼增加「安靜」的時間,我的理解應該是專注的時間,其實堆堆積木,可以幫助小朋友小手的肌肉及專注力。小朋友獨自做自己事情的時候,家長不要打擾,有些時候,父母可能會覺得小朋友會悶,特意去陪他們,的確是很窩心的,也是需要的,但如果小朋友很專注在做自己的事,無論玩或看書,家長只需靜靜的看著就可以了,等到小朋友主動要求你的參予,你便可以加入。小朋友專注做自己事,時間會因成長而變長,專注力會慢慢提高,我們只要保持安靜,已經是幫助小朋友訓練自身的專注力了。

www.kaylau.org

www.instagram.com/mskayhomeyfamily

www.facebook.com/mskayofficial

https://youtu.be/4Qz3h6FwQ98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