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懂得表達,寫作太簡短? 5大要訣,父母多培養小孩這些,寫作變得無難度 很多家長都會頭痛小孩作文內容簡短,不帶自身感受,或經常交「行貨」,沒用心做,即使小孩也喜愛閱讀,怎麼不懂得潛移默化,自己好好的模仿一下? 1. 增加不同經歷 根據台灣楊嘉敏在她的著作中提及到要用五味增加小朋友對事物的感覺,幫助小孩子的感受及感知,這樣對小朋友的寫作靈魂會增加色彩。所以,和小朋友製造不同的經歷是寫作寫得好的必經之路。有時只是文中一兩句說話,便能感受到小朋友對作文的排拆與恐懼,即使一些文筆上不俗的作品,也流於表面。而增加小朋友在生活面不同的體驗,用五感增加對該體驗的記憶及感受,這樣對作文靈魂便會變得更有色彩。 2. 慢活 小朋友功課繁重,興趣班頻密,有時要真正停下來很難,對小朋友心理也會產生很大壓力,如果小朋友能較慢活,對生活作出一定程度上的投入,用時間可以換取多一點個人感受,對作出有質素文章較易。 3. 分享自身感受 畢竟父母當年好些年的成人,我們自身也有著不同的經歷,有些經歷孩子們未必一一擁有,但用相等喜悅、恐懼、興奮、矛盾等的心情分享,即父母能繪聲繪影把事情一一呈現,表達時把自己當時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小朋友也會感染其中,在自己未能親身擁有的經歷中,發揮無限大的想象,對小朋友的寫作有一定正面的影響。 4. 經歷時/後感 每次經歷不同或相同的情境時,我們可以輕輕一問小朋友的感覺或感受,例如好吃的東西,有甚麼好吃,形容一下;令他喜悅的感覺是甚麼事情,那一個部份最喜悅等等,令小朋友能夠察覺自己的情感,並可以互相交流,讓小朋友真我的流露出來,當然交流時不作任何評價是重點。 5. 伴讀良機 伴讀不只是小朋友專利,10歲後可以繼續伴讀,好處是能夠更有效地使小朋友留意文章的用語及句子,雖然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是專家,但有些時候,以討論者身份,小朋友會更易接受及學習語文,原因是不以專家自居,以平等身份學習,小朋友更有成功感,更何況父母伴讀是小朋友都喜愛的事呢! 父母大多與我分享: Ms Kay你說的我們都有做,為甚麼有些會不湊效? 原因很簡單,每個小孩不一樣,況且有些小技巧小竅門要注意,才可以水到渠成。 www.kaylau.org www.instagram.com/mskayhomeyfamily www.facebook.com/mskayofficial https://y...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0的文章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先做這4個動作,去了解孩子是否「我只是好動,不是過動」 曾經有一個案,是一個擔心的年輕媽媽,女兒在三歲不足時已經上學了(兩歲沒有上過預備班,只上過一些playgroup),年輕媽媽的顧慮是: 「老師跟我通電,說我的女兒有過動症。」 為甚麼? 「她說她不守規則,不聽從指示,不理會老師。」 有沒有例子? 「那... ...我沒問... ...」 第二次見面時,她跟我說: 「老師說她不會排隊,別人要挑隊她就拿玩具玩。」 還有呢? 「老師說不,她不聽。」 原來如此。在家呢? 「她的確不太專心。」 例如呢? 「她看書時間超短,自己玩的時間也不長,東玩一堆,西玩一堆。」 你認為這是不專注? 「是的,不專心嘛。」 這個小女孩當時還差不多快3歲,父母的擔憂是絕對可以理解,有時我覺得緊張比不以為意較好,起碼緊張的父母會嘗試多理解自己子女的情況,況且許多特殊學習需要的小朋友如果盡早發現,會不同訓練,可以幫助改善許多能力或行為模式。看見這麼年輕的媽媽有這種與時並進的常識,我替這個小女孩高興,願意多花點時間、精力培養子女,對他們的成長起了積極的作用。當我正在感到安慰時(大概只有3秒左右),年輕媽媽逼切的問: 「哪裡可以做評估?要做評估嗎?我女兒肯定是過動症了!她是過動症嗎?...」 她的語無倫次反映了年輕媽媽的不安,我沒有想要特別安慰她的意思,但她的憂慮使我要跟她說個明白: 你說你的女兒有獨自看書及玩耍時間,對吧?只是時間較短,只有不到10鐘左右,對吧? 她只在學校不太能聽從老師的指令,她不排隊的次數有多少次?十分頻密?是在甚麼情況下不聽老師指令? 「... ...」 首先,老師特別提醒自己的孩子可能有某種特殊學習需要是感謝的,因為無論老師動機為何,小孩子的需要被關注到是一件好事,所以還得感謝這個老師。 但有一些事情,作為父母必須要記著,老師也會看漏眼的時候,他們的說話我們必須參考,但也不要以為是「判詞」,我們要冷靚處理自己的憂慮,再想想下一步。當大家小朋友被懷疑是過動,以下有四個動作大家可作參考, 1. 冷靜了解老師的說話 當老師對小朋友的行為只帶有形容詞,大家要問清楚意為何解,因為每個人對不同詞語有不同的理解程度,尤其是當人帶有情緒,說話時形容詞的理解更不一樣,所以,請老師對自身形容給多一些例子,會較能清晰明白完整的圖畫。 另外,如果老師給了例子,請老師再舉其他例子作佐證,原因是甚麼?...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功課糾結—如何解決子女做功課/溫習難題? 原來只要做到三件事便可以! 從來功課只是小朋友的事,20世紀未至21世紀開始,功課是小朋友、家長、爺爺嫲嫲、公公婆婆、傭人的事,補習老師也要插一隻腳進來。究竟小朋友的功 課可以如何由「洪水猛獸」般難以應付變成「細水江河」自得其樂? 從前父母都喜歡叫小朋友「快快把功課完成就可以玩囉!」來哄小孩子,希望籍此推動小朋友可以「快點」完成功課,21世紀的功課可不是「快」就可以完成,所以,以「快完成」來哄小朋友積極的心態效用有限,反而,由小培養小朋友集中精神把功課中的難題解決方為上策。例如,老師要求小朋友把運動會某些場景記錄,並用簡單文字描述,小朋友覺得畫畫太麻煩,也不知道描述那個場景較好,除了主動提供方法外,可以怎樣做? 一,同理小朋友做不願意做「較難」功課的「艱辛」 做了成年人太久,都忘卻了作為小朋友面對「較難」功課時候的「艱辛」,當我們從現在回看當年,肯定不會覺得當年自己「做不到/好」的功課很難處理,因為我們都過了,用「過來人」的身份來否定「當事人」的心情,其實只會引來孩子對父母的誤解及加深自己對孩子「不理解」—「總是自己做不來」的固有觀念。所以,我們要以小朋友的心情去感受自己不願做的時候的難處和心情,那樣小朋友才會願意聽下去。 二,引導小朋友主動找出解決方法 用一點時間陪伴在小朋友身邊,引領他們主動去想出解決方法,就以上例子,如果小朋友覺得繪畫很難,那麼可以問如何可以令事情簡單一點又可以完成自己作為學生的責任,一步一步引導孩子,並且,尊重小朋友的決定,即使他決定用「火柴人」為作畫的對象,我們也不會阻止,因為最終承受老師有可能的責怪是孩子本身,有時如果過份在意或緊張,小孩子對整件事情的「擁有感」減低,對培養小朋友的責任感沒有好處。 三,肯定他們的「小小」付出 正如上文,小朋友不喜歡繪畫,但如能願意用「火柴人」作畫,把自己責任「完成」,我們要肯定他們願意改變及負出的力量,畢竟,要做自己不擅長不願意做的事,恐怕連大人也要一定的力氣和習慣才能做好把。 www.kaylau.org www.instagram.com/mskayhomeyfamily www.facebook.com/mskayofficial https://youtu.be/4Qz3h6FwQ98